電腦單位的顯示方式真的很多...
我們求學時所學的計算機理論幾乎都是用2的次方來做計算的,例如16位元電腦是2的4次方,32位元電腦是2的5次方。
但在買電腦時的容量與速度的縮寫單位卻常讓人搞不太清楚,因為縮寫的方式有二種。
第一種是用2的10次方來計算縮寫的,例子為KiB、MiB
第二種是用10的3次方來計算縮寫的,例子為KB、MB
而台灣市面上幾乎都是用第二種方式來顯示的,但電腦內部通常是利用第一種方式來顯示的,於是常常造成的問題就是...怎麼覺得電腦顯示與預期的不一樣?
以台灣網路的速度規格來說,2M/256K,指的是下傳是2MB,上傳是256KB,但上下傳真正的速度顯示卻大部份都是KiB與MiB。
下傳2MB=2000KB=2000000bit
上傳256KB=256000bit
換算成KiB或MiB之後會變成如下的數值:
下傳2000000bit=1953KiB=1.9MiB
上傳256000bit=250KiB
這些數值只是理論上的最大值,正常的速度是會打折扣的,所以有些網友會說,下載測試網頁可以測出1.8M,就算是2M頻寬的標準值了,理由也在此。如果是FTP、網頁、P2P或硬碟傳輸速率,則是使用Byte為計算基準。
8bit=1Byte
而且bit在傳輸時會改成bps,代表每秒傳輸幾bit
1bit/s(每秒)=1bps
8bps=1Byte/s(每秒)
所以要先把bit轉換成Byte,再用第一種方式做縮寫,才能換算成傳輸速率:
下傳2000000bit/s=250000Byte/s=244.14KiB/s(每秒)
上傳256000bit/s=32000Byte/s=31.25KiB/s(每秒)
以上的傳輸速率只是理想值而已,故實際上的速度就沒那麼快了。
而bit與Byte的縮寫,我們通常是使用以下的方式分辨:
bit=小寫b
Byte=大寫B
但在第一種與第二種縮寫的方式下,卻沒有統一規定bit與Byte的表現方式,所以光看表面上的B是看不出來是bit或是Byte的,而這也是最多人搞不清楚的地方。
參考來源: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KB
http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Bps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